查看原文
其他

一个和尚,一个落魄皇帝,两人合写了一首诗,传诵千年

长风文史 长风文史
2024-09-13

每天诗词故事  记得关注长风



佛教大概是在东汉时期传至中原,随着时间的推移,它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发展,最终在社会各界广泛传播,收获信徒无数。


在那个皇权至上的时期,有些皇帝出于对统治需求和自身喜恶的原因,并不待见佛教,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大规模的“灭佛”事件。



也有些皇帝极其推崇佛法,如梁武帝萧衍、隋文帝杨坚、武则天、唐宪宗李纯等在位时便极力在全国上下推行佛教。


与佛教结缘的皇帝就更多了,甚至还有些人还曾入过佛门,当过和尚。


最出名的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了,早年因饥荒问题在黄觉寺出家念佛。


其实在晚唐时也有一位著名的“明君”上位前,在民间一个寺庙里当过皇帝,他就是唐宣宗李忱。


李忱是唐宪宗李纯的十三子,母亲郑氏只是宫女,偶然被临幸怀孕后才生下他。


安史之乱后,唐王朝一直处在内忧外患之中,在宫中宦官权利非常大,动不动就能把皇帝龙椅给换了。



李忱这人很聪明,他明白皇宫中的残酷,所以他选择装傻充愣来保护自己。无论别人怎么调侃和戏弄他,甚至把他丢到粪坑里去,他都傻笑的面对,从而躲过了一次又一次危险,保住了性命。


唐武宗李炎是个有点作为的皇帝,他有种感觉李忱是个聪明人只是在装傻,以防万一,他就派宦官去杀他。但宦官仇公武当时存了私心,放了李忱一马将他送出了宫。


李忱出宫受尽了苦头,为了有口饭吃,便去了一所寺庙当了和尚。

李忱虽跌落于泥沼,却没有沉沦堕落,反而始终抬头望星月,保持自己的初心

在寺院没有宫中的勾心斗角,他过得更加舒心,他一边探访民间疾苦,一边如饥似渴的学习。


这一段修行的经历,也使得和当时一位著名高僧香严闲禅师产生了交集。


高僧不愧是世外高人,第一眼看到待人接物有礼有节的李忱,就感觉他非池中之物,故而两人常在一起交流佛法,谈诗论道。



两人还在因缘际会之间共同创作了一首诗,高僧写了前两句励志无数人,李忱补上后两句狂了千年。


《瀑布联句》

千岩万壑不辞劳, 远看方知出处高。
溪涧岂能留得住, 终归大海作波涛。


这是一首非常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,借助于那悬挂于峭壁之上,飞流直下、气势磅礴的瀑布形象,来表达诗人内心的理想志趣和道德追求。


“千岩万壑不辞劳,远看方知出处高”


千岩万壑之中,涓涓细流在不知疲倦的流淌着,最后逐渐在悬崖前汇集为巨大山泉一落而下,远远地看上去壮观磅礴,气势骇人。


“不辞劳”三字有强烈拟人化色彩,赋予瀑布以活生生的人格,体现出瀑布在形成经历过的艰辛和坚持。正是因为有这些品质和特点,所以才有后面的气势,有了他人的感叹和赞美。


放在人身上,现实的磨难、残酷的考验,何尝不是对一个人的考验,你不抛弃,不放弃,始终对未来抱有希望,这就是成大事者身上必要的人格品质。



“溪涧岂能留得住,终归大海作波涛。”


如果说禅师的前两句已经蕴含了丰富的哲理,那李忱的后两句气势更上一层楼的同时,也让整首诗的格局也高了不少。


他认为瀑布因为别人的赞美就止步不前,它飞流直下后仍会一往无前,因为它的目标是在浩瀚的大海翻滚,而不是在小溪小涧中折腾。

这两句诗气势非凡,表现出瀑布一往无前的信心和决心,使人很容易联想到作者心中豪情壮志。


魏武帝对着大海有言:“日月之行,若出其中。星汉灿烂,若出其里”,那星辰大海代表着整个天下,作者豪情可想而知。



后来李忱确实也做到了这一点。


唐武宗在位没多久,就为追求长生乱服丹药而去世,太监首领马元贽与宰相李德裕就让“大傻子”李忱上位,方便掌控了。


然而,从寺庙回来当上皇帝的李忱,撕下往日的伪装,雷厉风行、大刀阔斧的整顿朝政,让所有人震惊不已。


之后李忱勤修政事,虚心纳谏,打击权贵,让国家渐渐有了生机,逐渐繁荣起来,一时之间国泰民安。



因而历史上把唐宣宗执政这一时期称为"大中之治",将也李忱赞为"小太宗"


经过多年隐忍,历经千辛万苦,李忱还是实现了当初“溪涧岂能留得住,终归大海作波涛”的志向。


END


点上面关注我

点击下面链接 查看历史文章

花蕊夫人这短短四句诗,无一个脏字,却将天下男人骂了个遍

李清照遭遇渣男大病一场,写下一首治愈词,引发无数人共鸣

王维最现实的一首诗,道尽世态炎凉,读懂了你就释怀了

喜欢记得点个关注和在看


继续滑动看下一个
长风文史
向上滑动看下一个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